禪閱 (古德公案、禪詩...)
* 朝宗通忍禪師悟道因緣
* 雪嶠圓信禪師悟道因緣
* 密雲圓悟禪師悟道因緣
* 笑岩德寶禪師悟道因緣
* 性天如皎禪師悟道因緣
* 無念勝學禪師悟道因緣
* 碧峰寶金禪師悟道因緣
* 石屋清珙禪師悟道因緣
* 斷崖了義禪師悟道因緣
* 中峰明本禪師悟道因緣
* 耶律楚材居士悟道因緣
* 萬松行秀禪師悟道因緣
* 鐵關法樞禪師悟道因緣
* 高峰原妙禪師悟道因緣
* 虛明教亨禪師悟道因緣
* 海雲印簡禪師悟道因緣
|
* 竹泉法林禪師悟道因緣
* 楚石梵琦禪師悟道因緣
* 覺庵夢真禪師悟道因緣
* 天琦本瑞禪師悟道因緣
* 斷橋妙倫禪師悟道因緣
* 雪岩祖欽禪師悟道因緣
* 悅堂祖訚禪師悟道因緣
* 雲峰妙高禪師悟道因緣
* 元叟行端禪師悟道因緣
* 癡絕道沖禪師悟道因緣
* 天目文禮禪師悟道因緣
* 無准師範禪師悟道因緣
* 普照一辨禪師悟道因緣
* 松源崇岳禪師悟道因緣
* 靈岩仲安禪師悟道因緣
* 資壽尼妙總禪師悟道因緣
* 育王德光禪師悟道因緣
|
* 太平慧懃禪師悟道因緣
* 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
* 五祖法演禪師悟道因緣
* 白雲守端禪師悟道因緣
* 徑山智策禪師悟道因緣
* 信相宗顯禪師悟道因緣
* 丞相張商英居士悟道因緣
* 黃龍道震禪師悟道因緣
* 九峰希廣禪師悟道因緣
* 泐潭文准禪師悟道因緣
* 兜率從悅禪師悟道因緣
* 蘇東坡居士悟道因緣
* 黃庭堅居士悟道因緣
* 黃龍惟清禪師悟道因緣
* 黃龍悟新禪師悟道因緣
* 黃龍祖心禪師悟道因緣
* 慧林懷深禪師悟道因緣
* 清獻趙抃居士悟道因緣
* 法雲法秀禪師悟道因緣
* 圓照宗本禪師悟道因緣
* 圓通居訥禪師悟道因緣
* 天衣義懷禪師悟道因緣
|
* 定上座悟道因緣
* 香嚴智閑禪師悟道因緣
|
* 泉州瓦棺和尚悟道因緣
* 雪峰義存禪師悟道因緣
* 天皇道悟禪師悟道因緣
* 張拙秀才悟道因緣
* 雲蓋志元禪師悟道因緣
* 翠微無學禪師悟道因緣
* 洞山良價禪師悟道因緣
* 關南道吾和尚悟道因緣
* 陸亙大夫悟道因緣
|
* 五台鄧隱峰禪師悟道因緣
* 石鞏慧藏禪師悟道因緣
* 大珠慧海禪師悟道因緣
* 蒙山道明禪師悟道因緣
* 公案趣談
* 大機大用
* 物我不二
* 選佛場
* 眼處聞聲始得知
* 橋流水不流
|
影塵回憶錄 - 大光法師
大光法師文集 - 大光法師
三十七道品與三学 | 倓虛法師-身心情性念 | 六妙門 | 四身與四土 | 坐禪人應注意的一些事項 | 學佛始能破除迷信論 | 略釋空 |
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說之為空 | 止觀大意 | 由四聖諦而有八忍八智 | 禪學淺說 | 般若無知論詳評 | 論諸法實相 |
諸佛所說義-我說即是假 | 起信與唯識二論所說熏習義 | 詞典 |僧肇與肇論之研究
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說之為空 | 止觀大意 | 由四聖諦而有八忍八智 | 禪學淺說 | 般若無知論詳評 | 論諸法實相 |
諸佛所說義-我說即是假 | 起信與唯識二論所說熏習義 | 詞典 |僧肇與肇論之研究
觀成法師談襌
觀成法師:加拿大國際佛教觀音寺住持,在新城財經台主持弘法節目「廣結善緣」深受歡迎,法師早年在本刋的文章已結集成《快樂從修心開始》、《安心常樂》、《心香一炷》、《心經要義-通俗詮釋》等著作。
一般人缺乏禪宗的基本知識,以為凡靜坐就是修禪,因此往往將氣功、瑜伽、外道禪與佛教禪等量齊觀,結果邪正混淆,真偽不分。有不少研究禪的學者,喜歡從《景德傳燈錄》、《指月錄》、《碧巖錄》等文獻去摸索禪的思想,以為只要用邏輯思惟去分析其中的「話頭」、「公案」,就能了解禪的本質。這是對禪缺乏實踐所產生的誤解。亦有不少人沒有衡量自己的根機,一開始即學習「祖師禪」,於是不重經論,也不遵儀規,自以為只要參透「話頭」、「公案」,就能明心見性,頓悟成佛。
其實,習禪必須契合自己的智慧程度與生活環境。須知「祖師禪」是接引上根利智的人,非普通根器者所能企及。其法超越次第,直悟「諸法未生時」,故稱為「頓教」。「如來禪」有經教為依據,有方法,有程序,從淺入深,故稱為「漸教」。現代人的智慧越來越淺薄,生活越來越忙碌,大多數都不是上根利智者,初學時不適宜修習頓悟的「祖師禪」,應先從漸進的「如來禪」開始。
「如來禪」的最大特色是將禪定層次化。修禪的次第,從最初開始到阿羅漢無餘涅槃的寂滅境界,粗略來講,要經過十個禪修階段:最初是欲界定,然後進入色界的初禪定、二禪定、三禪定、四禪定,再進入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,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非想非非想處定;到最高層次超出三界,進入滅盡定為阿羅漢。現依據《大毗婆娑論》、《摩訶止觀》《坐禪三昧經》及《禪法要解》簡略如下,以供各位參考:
(一)欲界定
什麼是「欲界定」呢?我們現時居住的世界,是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之中的欲界,有淫欲、飲食欲和睡眠欲。在欲界的禪者能捨離這些欲念,不斷修習,會得到欲界定。
當行者修得「欲界定」之後,身心泯然空寂,感覺安詳喜悅,身心俱在定中,時間空間一時蕩然無存。這時,根據天台宗《摩訶止觀卷八》講,禪者會有八觸,即是八種感覺:
(一) 動觸:坐禪時,忽然身起動搖現象;
(二) 癢觸:坐禪時,忽覺身癢,如空無一物。這種癢不是普通的搔癢,而是特別無擾亂性的癢感;
(三) 輕觸:坐禪時,身輕如雲如塵,有飛行之感;
(四) 重觸:坐禪時,忽覺身重如大石,不能稍動;
(五) 冷觸:坐禪時,忽覺身如水冷;
(六) 暖觸:坐禪時,忽覺身如火熱;
(七) 澀觸:坐禪時,忽覺身澀如樹木的皮;
(八) 滑觸:坐禪時,忽覺身滑如牛乳。
「欲界定」又名為「未到定」。「未到定」是「初禪定」的準備功夫,因未到「初禪定」,所以稱為「未到定」。為什麼會有「八觸」呢?因為到了「未到定」的境界,即將會離開欲界的禪境,進入色界的「初禪定」。須知色界定比欲界定清淨得多。當禪者從「欲界定」進入色界的「初禪定」時,身體的極微細胞發生變化 — 從欲界的極微細胞漸漸被淨化為色界的極微細胞,所以產生「八觸」。
「欲界定」不可以稱為真正的禪定,所以不可以列入為「四禪八定」之中。
(二)初禪定
行者修證「初禪定」的時候,在觀照上產生「尋」、「伺」兩種作用。「尋」即是用自己的思惟去尋覓諸法實相的本性。這時,禪定的功夫祇規限在言語概念的思惟內,例如:觀一切法空,修五停心觀等。由這粗略的「尋」,再進入較精細的觀照,叫做「伺」,意思是伺察,比「尋」更細密。
在初禪境界的人,因為已經脫離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等五蓋,並且排除了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五欲的牽纏,獲得一心,產生難以形容的喜樂,故又稱為「離生喜樂」(離開了欲界所產生的喜樂)。
這時,世間的利益、損失、名譽、毀謗、譏諷、讚頌、痛苦、歡樂等八法,都動不了行者的心;但是,他的禪定還有「尋」、「伺」的觀照活動和意識的妄想分別。
(三)二禪定
漸次進入「二禪定」,行者已經斷滅了「尋」和「伺」的思惟,內心比初禪者更為清淨,所以稱為「內等淨」。這時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識都清淨,所以沒有言語的障礙,只有意識中的概念思惟,產生妄想分別,但已經能夠令意識專注定境。他的喜樂比初禪者更殊妙,所以二禪定亦稱為「定生喜樂」(由禪定所產生的喜樂)。
但是,這時仍有意識的煩惱,擾亂定力。
(四)三禪定
再進入第三禪,行者的禪定可以捨取二禪時所感受的喜樂,心境安住於一種更殊勝的「行捨」境界。「行捨」即是「非苦非樂」。須知「非苦非樂」更勝於初禪的喜樂與二禪的妙樂。這時,行者證入正念正知而產生「離喜妙樂」的境界(離開了初禪的喜樂與二禪的妙樂)。
若以沐浴為比喻:初禪與二禪的喜,如熱極時以清涼水洗手洗面;三禪的樂,則如極熱時,全身浸浴於清涼池中。初禪有「尋伺」,所以樂不遍身;二禪有「內等淨」概念,所以樂亦不能遍身;三禪已除前障,所以樂能遍身。
(五)四禪定
在得到三禪定以後,又覺得尚未清淨,遂生厭離想,因此更加精進不懈,漸次進入四禪。須知三禪者尚有「行捨受」,即是「非苦非樂」受;但四禪者連「非苦非樂」的「行捨受」都已經斷除了,所以稱為「捨念清淨」(連清淨的心念也捨離了)。
這時,意識已摒絕色界妄想,正念堅固,內心猶如明鏡離垢,朗然遍照,又如淨水無波,湛然寂靜,為色界中最高禪境。
初禪、二禪、三禪屬於「方便禪」,到了第四禪才是真實的禪,所以四禪又稱為「真禪」。
在三界中,地獄道、畜道、人道與六欲天人居於欲界,因為他們有淫欲。色界天人已消除淫欲,但尚有色身之累。無色界天人連色身的負累都解除了,只有細微的心識存在。
各位可知道自己的身體(佛教稱為色身)是眾苦之本嗎?凡夫執着色身為我,遂產生「我見」、「我愛」、「我慢」、「我痴」的煩惱。其實,一切殺、盜、淫、妄、綺語、惡口、兩舌等罪惡,都是為了色身而引起的。禪者即使修到四禪定,出定後仍然有受、想、行、識所引起的輕微煩惱與老、死等痛苦。
但是,當行者進入無色界定便不再有色身之累了,因為他已經超越了色界(物質世界)的纏縛,滅除了一切對外境的感受,不需要觀照外境而修,已經達到清淨無染,虛空靜寂的精神境界。
無色界有「空無邊處定」、「 識無邊處定」、 「無所有處定」與 「非想非非想處定」。
(六)空無邊處定
修得色界四禪定的行者,如再發奮精進,勵意不息,漸漸就會證入「空無邊處定」。此定超越色界的四禪定,進入思惟「空間無限大」的精神世界。
這時,行者滅除了與眼識相應的色想,與耳、鼻、舌、身等四識相應的有對想,以及所有不善想,乃至滅除障礙禪定的一切想,心中與空相應,清淨明澈,無礙自在,如虛空一樣無有邊際,稱為「空無邊處定」。
(七)識無邊處定
達到「空無邊處定」以後,由於虛空無邊,所以識心分散太廣,於是捨棄向外的虛空觀,轉為向內的心識觀,念念不捨,漸漸與識相應,超越前者「空無邊處定」的空間觀,進入思惟「時間無窮盡」的精神世界。
這時,行者超越了緣空的廣遍想,心中僅有識存在,清淨寂靜,心識明利,稱為「識無邊處定」。
(八)無所有處定
行者漸漸發覺凡是可用意識思想的,都不是究竟的,於是捨離識與空內外二境,觀想諸法空無所有。
這時,心內無所緣,諸想亦不起,頓覺安穩寂靜,稱為「無所有處定」。
(九)非想非非想處定
行者禪定漸增,遂捨棄一切可緣的意念。這時,定心極靜殊妙而無粗想,所以稱為「非想」;但是還有細微想念,不是完全無想,所以稱為「非非想」。
這是世間禪的最高層次,但行者於此尚未能脫離生死。可見,這還不是究竟止息之處,尚要鍥而不捨地努力再修,證「人空法空」,才能徹底去除心垢,達到大自在解脫。
(十)滅盡定
從「非想非非想定」再繼續修下去,就會得到「滅盡定」,脫離三界的生死輪迴,成為阿羅漢。
這種定境可以比喻為無餘涅槃的寂靜。根據《宗鏡錄卷五十五》:「滅盡定為佛羅漢所證出世間之定,是出世功德,屬無漏業,不會感受三界生死果報,已經滅盡第六意識,並能滅第七識未那識的染分」。
從小乘佛法來講,證入「滅盡定」為阿羅漢,即是佛的境界。
佛門有「指月」典故:一愚人不知月為何物,遂問一智者。剛巧皓月當空,於是智者豎起手指,向着月亮說:「月在這裏!」愚人望着智者的手指說:「我知道了!原來手指就是月啊!」愚人從此執指為月,鄉里傳為笑話。
各位,經論如手指,自性如明月。千經萬論都指向此月。如果不習禪法,祇執着文字上的理論,即一直未曾見過月,雖讀破三藏典籍,亦不過在指頭上打交道而已。
一般人缺乏禪宗的基本知識,以為凡靜坐就是修禪,因此往往將氣功、瑜伽、外道禪與佛教禪等量齊觀,結果邪正混淆,真偽不分。有不少研究禪的學者,喜歡從《景德傳燈錄》、《指月錄》、《碧巖錄》等文獻去摸索禪的思想,以為只要用邏輯思惟去分析其中的「話頭」、「公案」,就能了解禪的本質。這是對禪缺乏實踐所產生的誤解。亦有不少人沒有衡量自己的根機,一開始即學習「祖師禪」,於是不重經論,也不遵儀規,自以為只要參透「話頭」、「公案」,就能明心見性,頓悟成佛。
其實,習禪必須契合自己的智慧程度與生活環境。須知「祖師禪」是接引上根利智的人,非普通根器者所能企及。其法超越次第,直悟「諸法未生時」,故稱為「頓教」。「如來禪」有經教為依據,有方法,有程序,從淺入深,故稱為「漸教」。現代人的智慧越來越淺薄,生活越來越忙碌,大多數都不是上根利智者,初學時不適宜修習頓悟的「祖師禪」,應先從漸進的「如來禪」開始。
「如來禪」的最大特色是將禪定層次化。修禪的次第,從最初開始到阿羅漢無餘涅槃的寂滅境界,粗略來講,要經過十個禪修階段:最初是欲界定,然後進入色界的初禪定、二禪定、三禪定、四禪定,再進入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,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非想非非想處定;到最高層次超出三界,進入滅盡定為阿羅漢。現依據《大毗婆娑論》、《摩訶止觀》《坐禪三昧經》及《禪法要解》簡略如下,以供各位參考:
(一)欲界定
什麼是「欲界定」呢?我們現時居住的世界,是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之中的欲界,有淫欲、飲食欲和睡眠欲。在欲界的禪者能捨離這些欲念,不斷修習,會得到欲界定。
當行者修得「欲界定」之後,身心泯然空寂,感覺安詳喜悅,身心俱在定中,時間空間一時蕩然無存。這時,根據天台宗《摩訶止觀卷八》講,禪者會有八觸,即是八種感覺:
(一) 動觸:坐禪時,忽然身起動搖現象;
(二) 癢觸:坐禪時,忽覺身癢,如空無一物。這種癢不是普通的搔癢,而是特別無擾亂性的癢感;
(三) 輕觸:坐禪時,身輕如雲如塵,有飛行之感;
(四) 重觸:坐禪時,忽覺身重如大石,不能稍動;
(五) 冷觸:坐禪時,忽覺身如水冷;
(六) 暖觸:坐禪時,忽覺身如火熱;
(七) 澀觸:坐禪時,忽覺身澀如樹木的皮;
(八) 滑觸:坐禪時,忽覺身滑如牛乳。
「欲界定」又名為「未到定」。「未到定」是「初禪定」的準備功夫,因未到「初禪定」,所以稱為「未到定」。為什麼會有「八觸」呢?因為到了「未到定」的境界,即將會離開欲界的禪境,進入色界的「初禪定」。須知色界定比欲界定清淨得多。當禪者從「欲界定」進入色界的「初禪定」時,身體的極微細胞發生變化 — 從欲界的極微細胞漸漸被淨化為色界的極微細胞,所以產生「八觸」。
「欲界定」不可以稱為真正的禪定,所以不可以列入為「四禪八定」之中。
(二)初禪定
行者修證「初禪定」的時候,在觀照上產生「尋」、「伺」兩種作用。「尋」即是用自己的思惟去尋覓諸法實相的本性。這時,禪定的功夫祇規限在言語概念的思惟內,例如:觀一切法空,修五停心觀等。由這粗略的「尋」,再進入較精細的觀照,叫做「伺」,意思是伺察,比「尋」更細密。
在初禪境界的人,因為已經脫離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等五蓋,並且排除了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五欲的牽纏,獲得一心,產生難以形容的喜樂,故又稱為「離生喜樂」(離開了欲界所產生的喜樂)。
這時,世間的利益、損失、名譽、毀謗、譏諷、讚頌、痛苦、歡樂等八法,都動不了行者的心;但是,他的禪定還有「尋」、「伺」的觀照活動和意識的妄想分別。
(三)二禪定
漸次進入「二禪定」,行者已經斷滅了「尋」和「伺」的思惟,內心比初禪者更為清淨,所以稱為「內等淨」。這時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識都清淨,所以沒有言語的障礙,只有意識中的概念思惟,產生妄想分別,但已經能夠令意識專注定境。他的喜樂比初禪者更殊妙,所以二禪定亦稱為「定生喜樂」(由禪定所產生的喜樂)。
但是,這時仍有意識的煩惱,擾亂定力。
(四)三禪定
再進入第三禪,行者的禪定可以捨取二禪時所感受的喜樂,心境安住於一種更殊勝的「行捨」境界。「行捨」即是「非苦非樂」。須知「非苦非樂」更勝於初禪的喜樂與二禪的妙樂。這時,行者證入正念正知而產生「離喜妙樂」的境界(離開了初禪的喜樂與二禪的妙樂)。
若以沐浴為比喻:初禪與二禪的喜,如熱極時以清涼水洗手洗面;三禪的樂,則如極熱時,全身浸浴於清涼池中。初禪有「尋伺」,所以樂不遍身;二禪有「內等淨」概念,所以樂亦不能遍身;三禪已除前障,所以樂能遍身。
(五)四禪定
在得到三禪定以後,又覺得尚未清淨,遂生厭離想,因此更加精進不懈,漸次進入四禪。須知三禪者尚有「行捨受」,即是「非苦非樂」受;但四禪者連「非苦非樂」的「行捨受」都已經斷除了,所以稱為「捨念清淨」(連清淨的心念也捨離了)。
這時,意識已摒絕色界妄想,正念堅固,內心猶如明鏡離垢,朗然遍照,又如淨水無波,湛然寂靜,為色界中最高禪境。
初禪、二禪、三禪屬於「方便禪」,到了第四禪才是真實的禪,所以四禪又稱為「真禪」。
在三界中,地獄道、畜道、人道與六欲天人居於欲界,因為他們有淫欲。色界天人已消除淫欲,但尚有色身之累。無色界天人連色身的負累都解除了,只有細微的心識存在。
各位可知道自己的身體(佛教稱為色身)是眾苦之本嗎?凡夫執着色身為我,遂產生「我見」、「我愛」、「我慢」、「我痴」的煩惱。其實,一切殺、盜、淫、妄、綺語、惡口、兩舌等罪惡,都是為了色身而引起的。禪者即使修到四禪定,出定後仍然有受、想、行、識所引起的輕微煩惱與老、死等痛苦。
但是,當行者進入無色界定便不再有色身之累了,因為他已經超越了色界(物質世界)的纏縛,滅除了一切對外境的感受,不需要觀照外境而修,已經達到清淨無染,虛空靜寂的精神境界。
無色界有「空無邊處定」、「 識無邊處定」、 「無所有處定」與 「非想非非想處定」。
(六)空無邊處定
修得色界四禪定的行者,如再發奮精進,勵意不息,漸漸就會證入「空無邊處定」。此定超越色界的四禪定,進入思惟「空間無限大」的精神世界。
這時,行者滅除了與眼識相應的色想,與耳、鼻、舌、身等四識相應的有對想,以及所有不善想,乃至滅除障礙禪定的一切想,心中與空相應,清淨明澈,無礙自在,如虛空一樣無有邊際,稱為「空無邊處定」。
(七)識無邊處定
達到「空無邊處定」以後,由於虛空無邊,所以識心分散太廣,於是捨棄向外的虛空觀,轉為向內的心識觀,念念不捨,漸漸與識相應,超越前者「空無邊處定」的空間觀,進入思惟「時間無窮盡」的精神世界。
這時,行者超越了緣空的廣遍想,心中僅有識存在,清淨寂靜,心識明利,稱為「識無邊處定」。
(八)無所有處定
行者漸漸發覺凡是可用意識思想的,都不是究竟的,於是捨離識與空內外二境,觀想諸法空無所有。
這時,心內無所緣,諸想亦不起,頓覺安穩寂靜,稱為「無所有處定」。
(九)非想非非想處定
行者禪定漸增,遂捨棄一切可緣的意念。這時,定心極靜殊妙而無粗想,所以稱為「非想」;但是還有細微想念,不是完全無想,所以稱為「非非想」。
這是世間禪的最高層次,但行者於此尚未能脫離生死。可見,這還不是究竟止息之處,尚要鍥而不捨地努力再修,證「人空法空」,才能徹底去除心垢,達到大自在解脫。
(十)滅盡定
從「非想非非想定」再繼續修下去,就會得到「滅盡定」,脫離三界的生死輪迴,成為阿羅漢。
這種定境可以比喻為無餘涅槃的寂靜。根據《宗鏡錄卷五十五》:「滅盡定為佛羅漢所證出世間之定,是出世功德,屬無漏業,不會感受三界生死果報,已經滅盡第六意識,並能滅第七識未那識的染分」。
從小乘佛法來講,證入「滅盡定」為阿羅漢,即是佛的境界。
佛門有「指月」典故:一愚人不知月為何物,遂問一智者。剛巧皓月當空,於是智者豎起手指,向着月亮說:「月在這裏!」愚人望着智者的手指說:「我知道了!原來手指就是月啊!」愚人從此執指為月,鄉里傳為笑話。
各位,經論如手指,自性如明月。千經萬論都指向此月。如果不習禪法,祇執着文字上的理論,即一直未曾見過月,雖讀破三藏典籍,亦不過在指頭上打交道而已。
[禪法] 禪淨雙修 紹根法師開示
「禪」是攝心一處,閉目思維一句話頭,以七日為期,剋期修証,故名為禪七。「禪」有「如來禪」和「祖師禪」,如來禪可以從經教文字入手,後者是教外別傳,不立文字,只許以意會,不可以言傳,是不依經教,不立文字,不立漸次,是以心印心,此心即是諸佛本妙明淨之佛心。亦是我們每一位本具「清淨本然」的真心,若能覺悟此佛心,就是見性成佛,故此又名「傳佛心宗」。其始宗就是摩訶迦葉尊者,由於釋迦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,當時在會大眾,八尊人天悉皆惘然,不了解佛的意旨,唯獨迦葉尊者破顏含笑,佛言:「善哉,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付托於汝」,因此迦葉尊者成為傳佛心印第一代祖師,從此祖祖相傳,直至廿八祖達摩祖師,傳來東土中國,主張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,因此而有祖師禪之興起。
這祖師禪若非上根利智,宿植德本之人,不易修証,更何況參禪並非一門從語言文字可以研究的學問,而是由實踐修証所領悟的工夫,修行過程全憑自己力量,不是靠他人之力。所以修禪之人,非有根基深厚,智慧銳利,加以持戒嚴謹,方可成功。否則據《楞嚴經》講:「縱有多智,禪定現前,如不斷淫,必落魔道。」《楞嚴經》又講:「殺心不除,魔不可出,縱有多智,禪定現前,如不斷殺,必落魔道。」又云:「偷心不除,魔不可出,縱有多智,禪定現前,如不斷偷,必落邪道。」又若則身心,無殺盜淫,三行已圓,若大妄語,則三摩地,不得清淨,成愛見魔,失如來種」。可知修習禪定,既要斷淫,還要戒殺、戒盜、戒妄語,才不怕被邪魔所侵。
可惜世人修禪,大多數都是殺心未除,淫心熾盛,貪求享受,好大喜功,必為魔所侵,因此,未得謂得,未証謂証,胡言亂語,必淪為邪魔眷屬。
現今正處於末法時代,眾生障深慧淺,修習禪定之人,未能悟道事小,著魔事大,所以最好是禪淨雙修,憑藉佛力加庇,既可不為邪魔所侵,又可積聚生西資糧,一到淨土樂邦,便可親覲彌陀,見佛聞法,何樂不為?
所以虛雲老和尚經常開示,都是勸人參禪之外,要兼修念佛法門,因為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兼修,不論上智下愚都可修持。
印光大師有云:「吾人心性與佛同儔,只因迷昧,輪迴不休,如來慈憫,隨機說法,普利含識,就路還家,法門雖多,其要唯二,曰禪曰淨,了脫最易,禪唯自力,淨兼佛力,二法相較,淨最契機末世眾生,惟此甚行,否則違機,勞而難成。」徹悟禪師亦云:「一切法門,以明心為要,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,然則明心之要,無如念佛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,如此念佛非明心乎?其次淨心之要,亦無如念佛,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,清珠投於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,佛號投於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,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?一句佛號俱懾悟修兩門之要,舉悟則信在其中,舉修則証在其中,信解修証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,罄無不盡,然則一句彌陀非至道乎?」徹悟禪師說出念佛法門之殊勝,為六方諸佛所共讚,今日在會大眾,多數都是根鈍障重,連本人在內,若不是業障深重,又豈會「諸佛出世我沉淪,今得人身佛滅度?」我們生逢末法,魔強法弱之時代,若修其他法門,希望了生脫死,實非容易之事,所以我們莫如老實念佛來得直捷妥當。
釋迦世尊所說,修行之法,有八萬四千法門之多,只要依教奉行,皆可離苦得樂而趣向佛果菩提,但若講到難與易的比較,是以念佛法門較為便捷,不但簡便易修,行、住、坐、臥皆可念,古時有位大詩人白居易,其晚年退隱於洛陽,天天誦經念佛,他寫有一首詩:「行也阿彌陀,坐也阿彌陀,縱使忙似箭,也念阿彌陀。」所以末法眾生修念佛法門,最為便捷。
一般人只知念佛是求生淨土法門,殊不知念佛也是屬於禪的一種行門。
淨土法門就是執持一句聖號,念到一心不亂,淨土自然現前,這一心不亂就是「定」。《大集經》云:「若人但念彌陀佛,是名無上深妙禪,至心想像見佛時,即是不生不滅法。」此不生不滅法就是佛性,專心念佛,至誠懇切之時,我心佛心融合為一,既無能念之我,亦無所念之佛,能所兩亡,此即是無上深妙禪。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: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成佛,去佛不遠不假方便,自謂心開」。這心即佛,佛即心,是唯心淨土,故云「心淨即土淨」禪宗和淨土宗都是佛教的修行法門。
淨土念佛法門最要具備「信」、「願」、「行」這三個條件才能達到目的。「信」要信西方確有阿彌陀佛以慈悲力接引眾生,信彼佛世界的莊嚴。「願」必要發願往生彼國。「行」必須依教去行。老實念佛,念到一心不亂,這一心不亂不是「定」是什麼?因此古往今來大善知識,都是勸人持名念佛,其理在此。
這祖師禪若非上根利智,宿植德本之人,不易修証,更何況參禪並非一門從語言文字可以研究的學問,而是由實踐修証所領悟的工夫,修行過程全憑自己力量,不是靠他人之力。所以修禪之人,非有根基深厚,智慧銳利,加以持戒嚴謹,方可成功。否則據《楞嚴經》講:「縱有多智,禪定現前,如不斷淫,必落魔道。」《楞嚴經》又講:「殺心不除,魔不可出,縱有多智,禪定現前,如不斷殺,必落魔道。」又云:「偷心不除,魔不可出,縱有多智,禪定現前,如不斷偷,必落邪道。」又若則身心,無殺盜淫,三行已圓,若大妄語,則三摩地,不得清淨,成愛見魔,失如來種」。可知修習禪定,既要斷淫,還要戒殺、戒盜、戒妄語,才不怕被邪魔所侵。
可惜世人修禪,大多數都是殺心未除,淫心熾盛,貪求享受,好大喜功,必為魔所侵,因此,未得謂得,未証謂証,胡言亂語,必淪為邪魔眷屬。
現今正處於末法時代,眾生障深慧淺,修習禪定之人,未能悟道事小,著魔事大,所以最好是禪淨雙修,憑藉佛力加庇,既可不為邪魔所侵,又可積聚生西資糧,一到淨土樂邦,便可親覲彌陀,見佛聞法,何樂不為?
所以虛雲老和尚經常開示,都是勸人參禪之外,要兼修念佛法門,因為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兼修,不論上智下愚都可修持。
印光大師有云:「吾人心性與佛同儔,只因迷昧,輪迴不休,如來慈憫,隨機說法,普利含識,就路還家,法門雖多,其要唯二,曰禪曰淨,了脫最易,禪唯自力,淨兼佛力,二法相較,淨最契機末世眾生,惟此甚行,否則違機,勞而難成。」徹悟禪師亦云:「一切法門,以明心為要,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,然則明心之要,無如念佛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,如此念佛非明心乎?其次淨心之要,亦無如念佛,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,清珠投於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,佛號投於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,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?一句佛號俱懾悟修兩門之要,舉悟則信在其中,舉修則証在其中,信解修証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,罄無不盡,然則一句彌陀非至道乎?」徹悟禪師說出念佛法門之殊勝,為六方諸佛所共讚,今日在會大眾,多數都是根鈍障重,連本人在內,若不是業障深重,又豈會「諸佛出世我沉淪,今得人身佛滅度?」我們生逢末法,魔強法弱之時代,若修其他法門,希望了生脫死,實非容易之事,所以我們莫如老實念佛來得直捷妥當。
釋迦世尊所說,修行之法,有八萬四千法門之多,只要依教奉行,皆可離苦得樂而趣向佛果菩提,但若講到難與易的比較,是以念佛法門較為便捷,不但簡便易修,行、住、坐、臥皆可念,古時有位大詩人白居易,其晚年退隱於洛陽,天天誦經念佛,他寫有一首詩:「行也阿彌陀,坐也阿彌陀,縱使忙似箭,也念阿彌陀。」所以末法眾生修念佛法門,最為便捷。
一般人只知念佛是求生淨土法門,殊不知念佛也是屬於禪的一種行門。
淨土法門就是執持一句聖號,念到一心不亂,淨土自然現前,這一心不亂就是「定」。《大集經》云:「若人但念彌陀佛,是名無上深妙禪,至心想像見佛時,即是不生不滅法。」此不生不滅法就是佛性,專心念佛,至誠懇切之時,我心佛心融合為一,既無能念之我,亦無所念之佛,能所兩亡,此即是無上深妙禪。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: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成佛,去佛不遠不假方便,自謂心開」。這心即佛,佛即心,是唯心淨土,故云「心淨即土淨」禪宗和淨土宗都是佛教的修行法門。
淨土念佛法門最要具備「信」、「願」、「行」這三個條件才能達到目的。「信」要信西方確有阿彌陀佛以慈悲力接引眾生,信彼佛世界的莊嚴。「願」必要發願往生彼國。「行」必須依教去行。老實念佛,念到一心不亂,這一心不亂不是「定」是什麼?因此古往今來大善知識,都是勸人持名念佛,其理在此。